來源網絡,圖文無關
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約翰·瑞迪歷經二十余年,揭開運動、大腦、心理健康之間的神秘聯系。在其專著《運動改造大腦》中,瑞迪教授宣布:
四肢發達的人,
頭腦并不簡單,
因為鍛煉身體的同時,
也在鍛煉大腦,
運動可以改造大腦!
生命在于運動
人的腦結構是從遠古時期不斷進化發育而來的
而我們的祖先如何構建腦神經結構呢?
他們通過大量的運動來塑造
每天8KM-16KM的追逐獵物之旅
不僅鍛煉了我們的身體肌肉
更是促進了我們海馬體和神經元的構建
最終形成了我們錯綜復雜的大腦結構。
生命不在于靜止,生命的真諦在于運動!
水螅,一種海體動物,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有大腦的
但是當他找到依附的植物后,他到老都不會動一下
他的身體會慢慢吃掉他的大腦
因為不運動后大腦就沒有作用了。
研究表明,運動從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的好處:
第一:運動會促進腦內BDNF的增多
BDNF: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,為我們的大腦提供能量的重要因子
運動會促進腦內BDNF水平大幅度提高,這就好比為大腦施肥,吸收養分的腦細胞連結由此變得枝繁葉茂,大腦就是這樣“長大”的。而當大腦發育了之后,我們的整體執行力和記憶力以及學習能力就會比之前有明顯提高。
第二:運動產生大量神經元
細胞分化成新的神經細胞。
上世紀末,科學家證明神經元就像身體其他細胞一樣,正在裂和增殖,其中,成體哺乳動物腦內的海馬區域終身擁有神經元干細胞。
經過解剖,運動的老鼠海馬體中新干細胞的數量是不運動的老鼠的兩倍!
運動產生大量的神經元!
來源網絡,圖文無關
“神經新生”被認為是腦科學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,而運動能夠誘發“神經新生”,繼而為大腦制造出替換零件(新的神經元細胞)。
第三:運動是最好的良藥
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精神類疾患開始大顯神威,從多見于兒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(ADHD),到起始于青春期的強迫癥,再到好發于中年人的抑郁癥,多少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。
來源網絡,圖文無關
腦科學研究表明,心理異常,實際上是基于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,產生的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映。
比如,抑郁癥很可能是由于去甲腎上腺素、多巴胺、血清素三種神經遞質的不足而造成的。
而醫生們開給抑郁癥患者的藥物基本上都是含以上三種神經元素的,但是單純的吃藥對于疾病的控制始終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。
而如今的科學證明,運動會產生多巴胺,他帶來的身體機能改變甚至能夠根治抑郁癥和其他并發性的癥狀。所以我們現在提倡的就是“運動改善疾病”
運動既然能幫助我們帶來這么大的改變
那什么樣的運動計劃最有效?
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所高中,每天早上,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,學生要踏上學校操場的跑道進行1600米的長跑。這節體育課被稱為“零點體育課”。
與其它學校長跑規則不同的是,所有學生必須佩戴心率表,根據上面顯示的數據來決定誰是冠軍,而不是誰最先沖到終點。
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!“零點體育課”全新的評價理念,完全顛覆了以往更快、更高、更強的打分標準。
來源網絡,圖文無關
與此同時,該所高中的學業水平獲得大幅提升,明顯超越其他同類學校。在瑞迪教授看來,“零點體育課”帶來兩點啟示:
第一,什么時間運動,對大腦的效果最好?
2007年德國科學家發現,和運動前相比,人們在運動后學習詞匯的速度提高了20%。
運動優化大腦的作用發生在運動后!因為一旦運動結束,血液幾乎立刻回流至大腦,這時如果有需要敏銳思維和復雜分析的事情,正是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時刻!
同時,運動帶來的有益效果至少能持續6周,僅一次運動的“后勁”就可持續1-1.5小時。
前文中提到,運動產生大量神經元干細胞,而環境優化的刺激則有助于其存活與分化,并最終加入到神經網絡中。
放到“零點體育課”的環境下,就是一大早的體育課為一整天的學習打下基礎,向大腦提供學習所需的最佳工具——神經元干細胞;而后的文化課學習刺激并促使新生的神經細胞連接到神經網絡中。
正因為此,“零點體育課”又被稱為“學習準備型體育課”。
第二,速度快 ≠ 身體健康。
事實上,在健身非競技運動中,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有沒有真的動起來。
那么,多大的運動量才夠呢?醫學界對此尚無定論。不過,遵循人類祖先的腳步,有氧運動顯然是最靠譜的選擇:堅持每天行走和慢跑,每周長跑幾次,時不時地進行追逐獵物似的急速奔跑。
來自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是,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。
除了跑步,你還可以做做瑜伽、打打太極、練練杠鈴,多多益善。
來源網絡,圖文無關
總之,把肢體鍛煉和心智鍛煉結合起來,大腦一定會變得棒棒噠!
- 上一篇:戶外拓展訓練的好處和注意事項
- 下一篇:叢林生存斯巴達,不服來戰